盗墓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一百六十六章 花烛可备好(第2页)

温凝捧着脸听了温祁的建议,其实是瑞王和四皇子惯用的老套路。

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“水”,即民意。

挪用军粮,受益最大的人是谁?自然是岭南十三城的百姓们。疫事得到控制,甚至全然消失,受益最大的是谁?仍然是岭南,甚至是整个大胤的百姓们。

照温祁的意思,引导百姓们为孤身请缨前往疫区的裴世子、为不顾律法大义为百姓军粮的沈小将军请命,舆论酝酿到了一定程度,朝廷看见了,嘉和帝自然有台阶可下。

老套路之所以是老套路,便是因为它实在好用。

温阑听完,当即开始写信。

他在岭南那些日子,十三城都跑遍了,识得不少人。要让百姓造势,自然须有领头人。

温凝也匆匆回到香缇苑。若说“民意”,闹起事来,能有比书生们更厉害的吗?

江南那一行认识了那许多裴宥的死忠们,临分别前都有交换地址,虽则她为了不暴露身份,留的温府,还特地把“温府”写成了“文府”,可其他人的地址,她是有的。

那批人能跟着裴宥四处跑,都是有钱又有闲,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名望的,若能鼓动他们带着江南学子为裴宥造势,事情的进展岂不能更快一些?

就是这信……

温凝花了整整两日时间,几乎要抓破脑袋,才终于写出那么一封显得自己没有那么不学无术的来。

可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料,她的信笺尚未送出,甚至温阑的消息应该都还未抵达岭南,局势已然有了新的变化。

那是沈晋抵京的第四日,正午时分,有十三名岭南来的士人敲响了皇宫外的登闻鼓。

登闻鼓响,民有大冤,无论何时,帝当复朝。当日,各部官员午膳都顾不上用,匆匆赶往金銮殿。

十三名士人呈上了来自岭南十三城的请愿书。

为裴世子请愿。

裴世子救岭南于水火,何错之有?

裴世子“骗”来的军粮挽救了十三城近万百姓的性命,何罪之有?

大抵是书写请愿书时,最新消息尚未通达至岭南,因此他们还以为裴世子的军粮是“骗”去的。

十三名士人也将京城的舆情带至高峰,无论茶馆、酒楼、饭馆,处处都是议论此事的声音。

既不涉“骗”,只是挪用而已,非常形势下,当真不可以吗?

倘若朝廷的粮食能及时运到,世子何须冒天下之大不韪挪用军粮?

倘若这种“非常形势”都要论罪,日后还有谁敢出面为百姓做实事,担大责?

当日下午,温凝就收到来自江南,写着“文府文公子亲启”的信件,称他们一行人已经带领一批江南学子北上为裴世子请愿,不日即将抵京,问她是否与众人一聚。

如今这等情势,温凝当然不会再公然出门“会友”。可听闻大批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,她还是穿着不起眼的衣裳,窝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,偷偷瞧了几眼。

看到无论学子还是百姓,都在为他慷慨陈词,激愤执言,眼眶不由有些热。

真想叫裴宥来看看啊。

无需人为煽动,学子们、百姓们,自地为他请愿。

他的付出,他默默做的那些,都被人看见了啊。

他再也不会说出无人为他筹谋那样的话了罢。

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,楚珩同样在聚风阁里看了个热闹:“范六,如今这局势,你怎么看?”

身边的范六含笑低语:“瑞王不再,太子之位非殿下莫属,但裴世子此人,宜为友,不宜为敌。”

“雪中送炭做不成,殿下,不妨做那锦上添花之人。”

第二日的朝堂上,四皇子楚珩当先,为裴侍郎与沈将军声,称二人苦心孤诣皆为百姓,岭南若无沈将军攘外在先,裴侍郎安内在后,早已是生灵涂炭。律不可改,但法该容情,跪求嘉和帝轻罚二人。

朝堂上一众大臣随其跪下,请嘉和帝轻罚二人。

民心所向,众望所归,嘉和帝当朝下令,裴侍郎与沈将军各罚俸半年,小惩大诫,着大理寺放人。

往常朝堂上的消息,最早也要午后才传至市井,可这日,一个时辰不到,长安街已经传遍了,裴世子与沈将军只是罚了俸禄而已,大理寺已经放人啦!

长安街上尚未离去的学子们欢欣鼓舞,温凝在香缇苑听到这个消息时,也差点从躺椅上跳了起来。

“菱兰,快!去摘些蔷薇花回来!”

蔷薇花开两季,一春一秋。他们由岭南回来时才刚刚入秋,如今却已是金秋时节。

明知裴宥即便从大理寺出来,大约要先去见嘉和帝,再去国公府见长公主,指不定还得去一趟工部,今日不一定有空过来,温凝还是忍不住又将院子和卧室布置一新,拿了一柜的裙衫出来选,还给自己好好上了个妆。

果然,傍晚时分,十六就出现在她的院子里,像前面两次一样,手里呈着一份纸笺。

啧,十六又不是哑巴,不能来让他传句话就行了,人都出来了,还递什么纸笺呢?

想是这么想,温凝还是开心地接过来,打开。

纸笺上又只有一行字而已,温凝一见,脸上便一片烧红。

——“夜将至,花烛可备好?”

(本文潇湘书院,请到潇湘书院追看更新哦。)

温凝捧着脸听了温祁的建议,其实是瑞王和四皇子惯用的老套路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