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墓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二十章 蛔虫(第1页)

2o、虱子是人体皮肤寄生虫,蛔虫是人体肠道寄生虫。二者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,也没内外勾结。但它们却是同一年代常驻人体的不之客,让大人孩子深恶痛绝。尤其是少年儿童,经常因为肚子里的蛔虫消化不良、消瘦、腹痛。严重者肠梗阻、胆道蛔虫,需要开刀治疗。有手术从肚子拿出蛔虫上百条的报道。

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蛔虫不在肚子里安分守己的过日子,常常从肛门甚至口腔爬出来,并且不分任何时间地点,甚至大庭广众之下现场作案,除了使人恶心呕吐病痛折磨之外,还外加情何以堪,丢人现眼。夏天,光腚带兜兜的小孩子,肛门经常当啷着半条蛔虫,自己还一无所知。有时感觉肛门瘙痒,摸到有半截蛔虫就直接拔出来,也没感觉有多恶心和丢人,可能是习以为常了。当然,成年人穿着裤子,现这种案情就偷偷自行解决了,必定还是儿童的案率较高。

至于说大便带蛔虫,那是家常便饭、习以为常的事。哪家的大粪窖里没有几根蛔虫才是一反常态。让我感到最恶心的是不少小孩子随处大便蛔虫,特别是小雨一浇,大便、蛔虫一起涌动,甚是麻应人。走路必须格外躲着,一不小心踩到脚上。现代人无论如何想像不出当时泥泞农村的卫生条件有多恶劣,我们笔下更无能为力去描写。

成虫有方便筷粗细大小,雄虫略小一点。在卫校有寄生虫课,方知蛔虫寄生在小肠内,吸附在肠粘膜上,吸食肠道中的营养,雌雄在肠道内交配后产生受精卵随大便排出体外。新鲜的虫卵不感染,只有在污染土壤后,在适当的温度下,卵黄变为幼虫则变成感染性虫卵。这种虫卵一旦污染到蔬菜或手上等,被吞食进肠道,则破壳爬出幼虫。虫卵和幼虫都非常小,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。幼虫在肠道不直接停留生存,而是穿透肠壁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。当循环到肺脏时,再穿透毛细血管壁进入小支气管,随痰液被咳出体外。但是,如果气管的分泌物及痰液一旦被吞咽,则幼虫再次进入肠道后,方永久定居。至于幼虫为何有这种习惯,没人说得清楚。但幼虫通过肺部支气管时,常引起人类的哮喘样过敏反应。如今,说这些似乎没有多大意义,因为在人群中,蛔虫几乎频临灭绝,只是做个回忆。不像那时蛔虫性肠梗阻、胆道蛔虫是常见病。

大约7岁那年,我突然心口疼,像刀割的一样,疼得在当街到处疯跑,不能停脚,甚至要去撞墙。跑了很长时间,稍有缓解。当街很多大人小孩,看我疯地跑,都是束手无策。包括妈妈也是干着急。当时街上为啥有那么多人?因为正好来了一个挑挑卖香瓜的。看我不疼了,不跑能稳定住了,记不清是谁给我半拉香瓜。吃完又开始作,大伙说,这孩子病不轻,大汗淋漓,脸色腊黄。

但没有一个人说去找个医生看看,看这孩子咋回事,疼得这么利害。父母没张罗领我去看病,村上那么多人有目共睹,也没有一个人建议,任由我在当街众目睽睽之下疯狂地奔跑。但是,我从来没抱怨过父母,甚至奶奶。一直到后来,到现在写这篇文章,都没有一丝一毫抱怨心理。因为,我心里十分清楚,在那个年代,人们没有看病的意识,死到临头的人都不去看病,何况是我这活蹦乱跳、飞狂奔的小孩子。谁提出来看病的话,好像是天大的玩笑。那时候,还不知道“有天方夜谭”这种成语。实践无情的证明,当我第二轮跑下来时,心口突然停止了绞痛,真是神仙保佑,老天爷在上。同时,也进一步证明不去找医生是无比的英明正确。后来认定,这就是个胆道蛔虫症。

当时的蛔虫感染为什么如此普遍?这是一种粪口传播性疾病,小孩子随地大小便,虫卵污染严重;当时农村多用大粪种菜,使蔬菜被广泛污染;没有良好的饭前洗手习惯均是导致普及蛔虫的重要因素,只要是人就得感染蛔虫。有一句俗话说得好:“你好像我肚子里的蛔虫,我想什么,干什么你都知道”。这就确切证实,自古以来,任何人肚子里都有蛔虫。

当时,蛔虫如此泛滥猖獗,难道就没有办法将其彻底杀灭吗?驱虫药是有的,常用的就是塔糖,甜口的,主要是面对儿童患者。虽然,每次驱虫都打下来成堆的虫子,小孩子的肚子也不再乱鼓包了。但是时隔不久,还是老病复如初,一年必须得打几次虫子。可是,老百姓没有这种意识,也没有这份钱。更重要的是,不能彻底切断传播途径,驱虫只是应急措施。现在的虱子、蛔虫为什么会全军覆没?关键就在于彻底切断了传播途径。

直到上世纪7o年代初,民间蛔虫仍在嚣张,而驱虫药又非常短缺。朝阳县拿出一个重大举措,全民撒放敌百虫用于驱虫,同时宣传卫生知识,给蛔虫来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。不知那次驱虫运动是地方性,还是全省全国性的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