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墓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20 第 20 章 诸子百家 儒家有缺陷(第2页)

也有一些正常比较冷静的从中察觉到了不对,这后世仙人怎么对孝这一字反驳言论那么大,难道后世对于孝的改观很大,不过在一仔细琢磨又觉得也没什么问题,父亲不仁慈才会导致子女不孝顺,这后世莫不是经历了战乱,导致是礼乐崩坏了……

还有人从律法这一条上察觉了不对劲,联想之前仙人说的别家学说披上儒皮,得到重用,在一想景帝时期晁错明明学的法家,后来却冒名儒家得到重用,便明白了定是法家那些人冒名上位,顿时火冒三丈……

被儒家碎碎念的法家在干什么,他们正在嘲笑儒家。

“以小见大,要是人人都如儒家这般父子相护,最重感情,那么谁没几个亲朋好友,这国家还要不要治理了,难怪后期会官官相护,亲亲相隐这正是儒家的弊端。”

“人世间的亲情是重要没错,但绝不该压在律法之上,只有用严峻的法律才能杜绝人民的怠惰和欺瞒。”

“以法治国,有功者赏,有过则罚,有罪着杀,天下为公。”

议论完儒家,法家之人也发现了从天幕的言论中,得到了一些关于自家学派出路的启示,不过还得在观察观察,看看是不是帝王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。

秦时

这时还是法家当道的时候,对于儒家的思想那是极为不认可,一听天幕批儒家,那是连忙幸灾乐祸的让在朝为官的法家弟子落井下石,其中联系李斯最频繁。

但李斯在仔细思考了关于董仲舒的学说后,却佩服的说出了:“虽无益于法治,但于治理人民巩固皇权却是十分有益。”

能当上大家的都不是傻子,取长补短补充完善自家学说,这正是学派不断进步的表现。

因此在思考完之后,面对陛下询问自己如何看这套学说时,李斯如实禀告,他非常清楚自己现在不比以前在陛下心里的地位,这时候比起自家学说,更该的是站在陛下的角度思考,什么有利于陛下用什么。

只有获得陛下的赞许,之后学派才能有不断出头的日子,同时将自己对于治国思想修改整理,陈上给陛下。

其中有一条正是改自董仲舒的君权神授,这条对于愚民真的非常好用。

但看了一眼后,直接被嬴政给否了,这或许很好用,但嬴政不需要,也没有必要让一个不知所谓的神凌驾在他的头上。

他用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众生,执掌天下,他是自己的主宰,何须鬼神授权柄。

无独有偶在法家像落井下石后世儒家的时候,秦时的儒家也忧心忡忡,因为董仲舒言论也是有违儒家的一些思想,虽然他经过包装大体还是儒家的中心,但其传达出来的君权至上的思想却相当的不妙。

在亚圣孟子的言论中,因是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可董仲舒的言论,却有违圣人之言,给君王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只怕不妥。

——

董仲舒本人会不知道这套说法的缺陷吗?

他当然知道,所以他以天人感应,约束君王,让君王修德爱民,只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失败了。

董仲舒苦笑,虽然不知道后世发生了什么,但他已经能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了,不然后世的仙人说到坑害百姓忠良时,人间奇行种君王时痛惜。

果然下一秒,天幕就点到他了。

以小见大,从儒家的德中就能看出,儒家对于道德的看中是要凌驾于法律之上的。

这好吗?

或许对于达官显贵是好的,因为他们拥有权势,包庇自家人的时候可以用情之一字开脱。

但对于普通百姓好吗?

大约是不好地。

因为普通百姓显然没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,法律的缺失会让人们的行为准则缺失。

打个比方,如果一位父亲杀了人,他的儿子却不告发,在被发现后,甚至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了嘉奖,那么大家就会争相效仿,日子久了甚至会演变成一个村子的人互相包庇。

因为在古时,一个村多是同姓、同宗之人,出去走一圈那个不是沾亲带故,一个石头砸下去,伤的原来是自家二大爷,这种时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,因为无人告发。

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场,政治上面,说是以德治国。

但天下能有几个真君子,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,那那些君子就不该出名,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,正因为缺少才会宣扬。

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,让人们自发遵守道德,可这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不现实的,人都有贪新,恶性。

儒学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恶论,认为人天性本恶,只要经过教化才会向善,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,那些言论在没有惩戒的普通人看来,只是风过无痕的无稽之谈。

道德从来都是人的最高规范,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线。

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间里,道德会随和时间而缺失,最终导致国家**崩坏。

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还好,但凡社会动荡,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混乱无比的朝代,类比一下看晋代和朝代末年的惨剧可以想象。

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,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终的演变结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径。

以“天然感应”为例子,这本来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权柄的,要求君王修德爱民的约束。

可是在后来却变成了一种鬼神之说,不仅没能约束君王,反而还变成了一种祸害压迫百姓,愚弄百姓的一种学说,也让儒学带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。

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,儒学的理念是敬鬼神,而不是信鬼神,可自他之后,儒家为了攀附帝王什么都能做出来。

以孔家为例,每次儒学不好用了,这些条例不利于君王了,那就去找找孔家,曲解曲解圣人的意思,变成有利于统治者的理念。

什么有个儒生说,这不是圣人的理念,你这就是懂王不懂了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