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墓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八十四章 助学金与伙食费(第1页)

84、在旅大卫校念书没有学费和住宿费。伙食费标准每月9元。

但都有助学金,一等每月12元,二等每月9元,三等7元。朝阳的学生全部是一等。这就是说,每月吃饭不用花钱,学校还得另给3元钱。这3元钱用作零花,比如买笔记本、牙膏、香皂等。

评助学金时,朝阳的同学不用评,都是一等,可能朝阳是公认的辽西贫困地区。其它城市的同学自报家庭情况进行评审,一般是评不上一等,只能二、三等。

9元钱的伙食标准在当年是什么水平?这是固定伙食,3年未曾变过。8个人一桌,自由组合,到了开饭时间食堂已经把饭菜摆好,餐具自备。早晨:每人二两一个的苞米面窝窝头,一两苞米面稀粥,4个小咸菜;中午:四两大米饭,或四两一个白面馒头,4盘素菜。每周四为改善伙食日,经常吃蒸饺子,一两一个,每人4个,馅里面有肉。如果吃馒头,有4个炒菜带肉,1盆汤。如果吃大米饭,也是4个炒菜,没有汤。如果是炸鱼,配一盆汤,没有炒菜。晚上:3两的窝窝头1个,1盆大菜,同学自己分。

学生口粮定量是每月33斤。3o天一个月时,生活委员会给领回3斤粮票,31天时给领回2斤粮票给同学。这些粮票可以换成学校食堂饭票,在吃不饱时加量。当然,加量全部是粗粮窝窝头,即苞米面窝窝头。

应该说,走进了旅大卫校,我的伙食就算是一步登天,每天都能吃上大米或白面,这在皮杖子是破天荒没有过的事,做梦都没敢做过。而我的父母、弟弟妹妹们还在吃糠咽柳树叶子。

虽然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9元钱,还不够今天的一盘溜豆腐钱,但我已经非常知足了。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十七、八岁的小伙子每顿还是吃不饱,特别是我们的运动量也比较大。每个月学校补贴我们3元钱,零花也足够了。

3元钱在当年是个什么概念?在我们皮杖子就是一个大劳动力每个月的工分钱。每天挣1角钱,1个月就是3元钱。在不好的年头还要倒挂,什么是“倒挂”?就是出1天工倒赔1角钱。当时,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干活还要赔钱,不出工不干活的人倒不赔不挣落个心净。父亲是生产队会计,他说生产的年收入未抵住支出,就像是做买卖赔钱一样。

晚上1个3两的窝窝头,到了下晚自习早已经饿了,但还得要走五、六里地才能回到三宿舍。我们学校在沙河口区白山路,宿舍在西岗区黄河路311号,大约走4o分钟。有时我想,我这一辈子算是犯了“走马星”了,中学时每天走十五、六里地,现在还是照样走。

走到长春路有个小饭店,离三宿舍不远,我们有几个同学到饭店用4两粮票1角钱买一中碗大米饭,饭桌上有酱油壶,拿起来往大米饭上浇,然后用筷子一拌,大米饭通红,三下五除二的就吞下去了。我们感觉这样很划算,所以,饿得挺不住了就去吃一顿。吃过数次后,饭店不干了,没说不让我们吃,但在我们下自习那个时间段门口有个放哨的,看我们奔饭店去了,马上通告店里把酱油壶收起来。我们一看,有饭没酱油,没法吃,知道人家不待见我们,我们也就再不去自讨没趣了。

毕业后多少年我们相遇,谈起大米饭泡酱油的事还百感交集。现在,回味起大米饭泡酱油的美味好像比现在的红烧肉还香。另外感觉这也是不光彩甚至丢人的事,可是在当时来讲又有什么办法呢?那个长春路饭店也太不讲究了,那点酱油都舍不得。

后来没有办法,我们只能花2两粮票7分钱买一个火勺吃,但不如那碗大米饭泡酱油实惠。

总之,我们这伙人从196o年读中学到1966年中专毕业,基本上是很少吃饱过。1963年之前属于挨饿,读中专后虽然不能算挨饿,但吃不饱几乎是天天的事。不知道那时候为啥那么能吃,肚子就像个无底洞,好像装多少都不容易满。而现在吃喝充足,反而又吃不下去了,真是无福之人。

记得1962年暑假回朝阳,路过在苏家屯当兵的四伯伯那里,我下车去看他,他那时已提升军官,领我到军官食堂吃饭,我吃了2个4两一个的白面豆包,外加一些菜。四伯伯问我:”吃饱了没有?”我说:“将就着吧。”把四伯伯逗乐了,开玩笑说:“老同学太能吃了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